浅淡陇东秧歌的艺术特征
作者: 王鹏程    日期:2016-12-05 来源 :音乐时空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甘肃 陇东秧歌 
描述:
說“晏子春秋”
作者: 董治安  日期:2016-12-05 来源 :山东大学学报(中国语言文学版)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小說 景公 晏子春秋 散文作品 外篇 管晏列传 子言 张袂成阴 越石父 董治安 
描述:
论中国乡土小说的发展
作者: 代云  董珂洋    日期:2016-12-05 来源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中国乡土小说 变化 发展 
描述:
河西乡土小说对农耕文化的诠释——以雪漠、王新军、唐达天的乡土小说为例
作者: 刘朝霞    日期:2016-12-05 来源 :河西学院学报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乡土小说 家庭本位 农耕文化 农本意识 
描述:
甘肃中短篇小说中农村女性形象的书写意义
作者: 白晓霞    日期:2016-12-05 来源 :甘肃高师学报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甘肃 农村女性形象 中短篇小说 
描述:
当代乡土小说与农民文化心理的嬗变
作者: 施学云    日期:2016-12-05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乡土小说 农民文化 人土伦理 
描述:
新世纪乡土小说中的“庄稼”书写
作者: 李如彬  日期:2014-05-30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城市化 新世纪文学 乡土小说“庄稼”书写 
描述:乡土小说以其强烈的底层关怀意识和时代责任感,成为新世纪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以来反映乡村面貌和城乡关系的作品层出不穷,在这类作品中出现了一批集中描写“庄稼”的小说。“庄稼”在此被赋予新的内涵,为我们解读乡村面貌和城乡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采用空间与时间的双重划分,对这类作品进行分类解读。在以农耕为主的乡村,农民对庄稼有着天然的依赖感,这种依赖感随着城市化的冲击发生了质的改变。在乡村:农民对庄稼的依赖弱化,执著的庄稼捍卫行为变得无望,告别庄稼的选择使乡土发生裂变。在此,“庄稼”不再是农耕文明的单纯参与者,更是乡土裂变的见证者,农民在城市化的冲击下逐渐弱化了对“庄稼”的依赖,也弱化了对农业与农村的依赖。 在城市:庄稼将农耕文明与城市文明并置在同一空间,见证了城乡的冲突与互补。在此,“庄稼”不仅仅是农耕文明的符号,更是农民寻求自我安慰的情感寄托。农民对“庄稼”的依赖感增强,对农业与农村也有些许怀念。庄稼在城市空间的出现,唤醒了人们心中的乡村记忆。在城市化的负面影响日趋明显的当代,告别城市回归乡土成为农民的又一次选择,只是这种回归具有明显的抽象意义,农民对“庄稼”的依赖也更加精神化。本文正是以庄稼作为研究视角,以它在乡村与城市的不同遭遇作为分析的基础,借此把握农民对庄稼的依赖感变化。城市化彻底打破了农民与庄稼的依赖关系,不管是在乡村,还是在城市,农民都不可能恢复与庄稼的原始依赖感,但是这种依赖感并没有消失,而是以其它方式呈现出来。
新世纪“三农”小说的主题研究
作者: 胡岗  日期:2014-05-01 来源 :海南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农村凋敝 新世纪“三农”小说 乡村政治 农民悲惨命运 农民工 
描述:“三农”小说,是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书写对象的小说。跟传统乡土小说相比,新世纪“三农”小说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它们开始关注农村的变迁、农民工和留守农民的生存状况、农村传统文化的失落、农村的生态问题及基层政权制度等等现实问题,多方位多角度地叙述农村现实,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烙印。本文通过分析新世纪以来“三农”小说的部分作品,探究文学创作与“三农”问题的现实之间的关照,梳理新世纪“三农”小说对乡村的书写,窥探城市化背景下的中国农村现状,通过对小说主题的的分析,揭露中国农民的生存环境和农村的发展现实。 本文重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章,主要阐述“三农”文学的起源和发展,解释新世纪“三农”小说的内涵和发展概述,以及有关“三农”小说的研究综述。第二章,通过描写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进城打工导致农村空壳化以及家庭分离等几个方面描写农村由田园牧歌到凋敝的变迁,反思城市文明对农村文明的侵蚀。第三章,从生存状态、身份缺失、性等几个方面分析新世纪“三农”小说对农民悲惨命运的关注。第四章,从对乡村政权的批判和农民的觉醒反抗两个方面描写基层政治世界,思考基层政权制度所面临的问题。第五章,通过描写农民工进城打工和返乡困难所面临的双向阻碍,从“留不下的城市”和“回不去的乡村”两个角度揭示进城打工者的尴尬处境,思考农民工的出路问题。最后一部分结语分析了新世纪以来“三农”小说的价值和问题,以及对新世纪有关农村题材的文学创作的期待。
从劝农文看宋朝乡村社会问题
作者: 于芹  日期:2012-04-01 来源 :西南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劝农文 宋朝乡村 社会问题 
描述:近年来伴随研究视角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学者在“自下而上”的历史观指导下,越来越多的关注历史和现实中的农村、农业和农民等“三农”问题。宋朝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转型期,这一时期的商品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特别是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乡村社会中的人、财、物产生了抽离作用,进而影响到了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乡村社会中传统人际关系的发展等方面。这一时期较之于相对平静发展的其它社会历史历程,更容易出现某些与传统道德要求相悖的社会现象,因而也更容易看到其社会的剧烈变动,更容易了解其社会的“反常”现象。加之宋政府“不抑兼并”土地政策的推波助澜,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而不受限制,进一步加剧了宋朝乡村社会中土地的集中和流转,伴随土地频繁流转而来的是贫富分化的加剧以及乡村社会中阶层的频繁变动。“千年田换八百主”,财产的不稳定性,加重了宋人的不安全感,而当古人们举目无助的时候往往会求之于未知的超自然力量,因此致使宋朝巫术等神秘主义信仰活跃。商品经济的极大发展和宋朝政府统治政策的推动作用,使得宋朝社会呈现了一股重利之风,乡村社会不可避免的被卷入到了这场风波之中。随之而来的是,传统同居共财的大家庭(族)的减少,以至于其零星点缀般的存在于宋朝社会中,小家庭增加并且成为宋朝社会家庭形式的主流,传统大家庭(族)家长权力、威望等减弱,意味着其对本来应该为同居共财的大家庭(族)控制力减弱,如此一来传统大家庭(族)分散成为若干既有共财又有私财而松散的联系在一起的新家庭(族),后来的家庭(族)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参与经济活动等的方式,已与传统的大家庭(族)大不相同。鉴于宋朝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这里我们所考虑的是:在这一背景下,宋朝乡村社会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宋朝乡村社会关系又出现了哪些新变化?而宋朝地方官员的“劝农文”是观察宋朝地方社会极好的窗口和资料切入点。因此,我们打算以“劝农文”为起点,结合《夷坚志》《明公书判清明集》等史料并结合已有研究,对宋朝乡村社会问题加以力所能及的探讨,试图通过解读“劝农文”中的相关信息,对宋朝乡村社会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系统而又准确的认识,进而解读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的宋朝乡村社会问题。宋朝统治者对于当时乡村社会中新出现的某些现象持排斥态度,力图改变之并致力于重构传统的乡村社会秩序,希望在当时的农村建立一个传统伦理下的“和谐”社会。那么,宋朝统治者都进行了哪些努力?这些努力有没有起作用?到底产生了怎样的效果?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和说明的问题。我们打算通过对宋朝乡村社会问题的解读,从中总结出社会大变动下的宋朝乡村社会情形,进而发掘宋朝中央政府及地方官员面对这种变化时所采取的应对措施。这对我们今天的乡村社会转型研究也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全文拟分为绪论、正文和小结三个部分。 绪论中,我们主要论述选题缘由、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对文中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设定了本文研究思路和研究目标。 正文分为四个部分论述的问题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从劝农文看宋朝乡村的家庭(族)关系问题:相对于传统家庭(族)以义礼为纽带而维持的方式,随着宋朝商品经济的极大发展,经济利益在人们心目中地位日益提高,宋朝家庭(族)成员间因为经济利益的分配与争夺而降低了传统义礼的地位,进而影响到了传统家庭(族)的向心力和家庭(族)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家庭(族)中家长的威信下跌,家庭(族)成员关系相对于宋代以前处于失调而紧张的境地。这不仅给家庭(族)成员相互之间的友好相处带来了障碍和危害,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乡村的稳定、良性发展制造了阻力。 第二,从劝农文看宋朝乡村的邻里关系问题:邻里之间因为经济利益而产生摩擦的可能性比以前更大了,摩擦的产生造成了两种结果:一方面,传统的邻里之间互帮互助体系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从而对传统的乡村社会秩序的维持与继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因为经济的原因,宋代地缘互助的可能性相比前代增加了。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地缘互助的增加是对传统乡村社会中互助体系的另类继续。比之前代,此时的地缘互助更多是建立在经济利益基础之上的互助体系,是在以互惠为原则而建立起来的互助体系,虽然也许它有着冠冕堂皇的理由和名称。 第三,从劝农文看宋朝乡村的信仰问题:经济利益的突出,影响了宋朝乡村社会民间信仰的发展模式,乡村信仰中各类神灵的经济功能开始凸显,神灵具有了通报市场信息以及指导人们的求利方向和行为等的功能,人们开始花费更多的钱财用于缘事斋筵,以求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第四,劝农文对宋朝乡村社会秩序重建的影响:面对宋朝乡村社会中的种种与统治者意志相违背的现象,宋朝地方官们致力于乡村社会秩序的重建,力图建立一个传统社会下的和谐社会,他们的努力虽然有时候收效甚微,但是总体来说还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小结部分,主要是针对对本文正文部分而做的总结和归纳,以及问题反思,以期对本文的写作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的、深刻的认识。
1950-1970年代农业合作化小说研究
作者: 闫薇  日期:2009-06-01 来源 :吉林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崇高 日常生活神圣化 互文 文献价值 农业合作化小说 悲剧品性 乡村传统文化 
描述:1950-197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小说,与特定的运动、政策有难以切割的亲缘关系,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在乌托邦的欢歌声中透露出浓重的悲剧品性,蕴藏着丰富的政治、文化内涵。本文认为合作化小说拥有两大特质:一是与“历史文本”互文,文献价值大于审美价值;二是“日常生活神圣化”,具有陌生和狂欢效应。面对合作化运动的冲击,乡村传统文化在固守中被瓦解,在瓦解中又潜伏着。本文还对三大人物谱系进行了归类分析,“社会主义新人”在平凡人生向英雄崇拜转化的过程中,其“政治超人”的荒诞与人类审美追求的崇高形成了悖论命题;“中间人物”有着深厚的恋土情结,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真实;“问题女性”则是在女性意识缺失层面上的界定。 总之,农业合作化小说研究应该是理性与感性双重作用下的文本细读,应该是历史与现实相互关联中的人文展望。
< 1 2
Rss订阅